上海到合肥物流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最终引发全球经济金融危机,表明原有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全球经济失衡格局不可持续。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恶化;新兴经济体出口和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上升,不得不调整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当然,对家底厚、手头尚宽裕的德国政府来说,470亿美元可能并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德国人的反弹。在第一阶段拯救希腊时,德国纳税人就因为默克尔“太过慷慨”而怨声载道。德国人可以愤怒,可以想不通,不过作为欧洲老大,拯救欧元是德国当前义不容辞的责任,毕竟欧元如果真灭亡,德国经济也会有灭顶之灾。但在第二阶段拯救希腊中,德国仍力排众议,执意要求其他债权方“自愿再投资”,共担风险。尽管评级机构警告此举会让希腊陷入“选择性违约”,导致新的金融冲击。
对于代价可能更高的欧元债券,德国也是极其排斥,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在默克尔看来,市场近来持续暴跌,就是在迫使德国就范,迫使德国掏钱为这些危机国家埋单。对于这些资本大鳄的做法,默克尔的回答是:“市场想迫使我们做某些事情,但我们不会那样做。”
http://www.hefeiwl.cn/zhuanxianseven.htm 德国的理由还有很多。比如,发行欧元债券还涉及到修改法律,这需要时间;而且,在德国财长朔伊布勒看来,在没有统一财政的情况下先发行欧元债券,欧元区将变成一个“通胀共同体”。另外,一些德国官员还担忧,欧元债券将使欧元区变成“转移联盟”,最终陷入国家间“三角债”援助的恶性循环。 对于德国来说,不会没原则地为危机国家埋单。但德国不出手,危机国家就没法走出泥潭,欧债危机就迟迟得不到解决,甚至有可能继续恶化,假如欧债危机由此恶化,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还是得由德国收拾,欧元债券肯定也会不得不推出。 从体制方面看,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深刻调整。发达国家不得不更多依赖新兴经济体应对全球性挑战,以二十国集团为主要平台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投票权明显提升,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步伐加快,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从体制方面保障世界经济平衡稳定发展。
总之,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因素干扰,短期增速有所放缓,但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充沛,增长质量也将不断改善。
德国的纠结:自家利益VS欧洲前途 全球货币竞相贬值 或继续推高中国物价水平
http://www.hefeiwl.cn/zhuanxianeight.htm 今后影响全球经济大格局一个重要因素将是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势必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受其影响,今后中国物价水平还会再创新高,其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所谓“拐点”出现。为此,有关部门必须顺势而为,从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与增强商品储备三个方面,降低中国的相对物价水平与绝对物价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物价满意度。
由于世界经济二次衰退风险增强以及国内紧缩需求政策效应显现,国内一些需求明显减弱,过剩加剧,抑制了价格涨幅,整体价格指数环比有可能回落。但是,对于这种回落,期望值不能太高。
实际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可能只是暂时的,整体呈现先抑后扬、近弱远强格局。而且,受工资上升、环保费用增加,原材料、燃料成本提高等更多新涨价因素推动,尤其是输入型成本推力的再次增强,中国物价指数具有长期扬升、高位运行特点。CPI、PPI都有可能再创新高,个别月份同比涨幅甚至可能达到两位数的水平,难以回复到温和通胀区间。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既然如此,中国调控物价的顶层思路就不能是硬性不让涨价,从而扭曲价格水平,而是要顺势而为,从增加收入与降低成本两个方面,降低相对物价水平与绝对物价水平,增强城乡居民的物价满意度。
|